地 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联系地址
电 话:020-123456789
网址:shentaidoors.com
邮 箱:admin@aa.com
她们是广东医护人员,心怀大爱,援疆救死扶伤;她们是她力量教师,耐心细致,致敬中春风化雨;她们是广东基层干部,奋发有为,援疆攻坚克难。她力量
她们是致敬中女儿,是广东妻子,是母亲,更是践行使命的广东援疆人。
她们不远万里,跨越山海,把负责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湛的职业素养,从南海之滨带到西部边陲,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能顶半边天”的“她力量”。
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走近广东援疆队伍中的“她”,倾听记录她们的故事。
徐琳:用教育初心浇灌民族团结“幸福花”
“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有一个支教的梦想!”徐琳说,父亲在20世纪70年代前往非洲坦桑尼亚修建铁路的经历,自小深刻地影响着她。2023年2月,在儿子成年之际,徐琳决定去圆自己的梦,加入广东省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开启援疆支教生涯。
作为拥有24年教龄的资深教师,徐琳在喀什担任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语文老师和疏附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重点做好语文学科的教科培工作。徐琳探索建立“教学四转化”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目标化、教学目标问题化、教学问题过程化、教学过程评价化,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徐琳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互动。
诗意而幸福的课堂,是徐琳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她用多彩丰富、趣味十足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维吾尔族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徐琳发起“写好汉字”的培训,使用做手工、拼雪花片、捏橡皮泥、做韵律操等活动增强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课堂上,徐琳应用拆字教学法,把每个汉字变成生动的小故事。例如在教授“春”字时,徐琳将其拆分为“三人日”三部分,让学生们联想到“三人日下去春游”的画面,由此加强记忆。
身为一名教师,徐琳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中。她和受援地学校教师共同撰写的文章的《以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品牌发展——一所南疆农村小学的“恩文化”体系构建》发表在刊物《中小学校长》今年第一期,她希望在这片南疆热土上留下一个学校文化品牌。
和孩子们待在一起,也让她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在她看来这是一件非常浪漫、幸福的事情。“这次来援疆,能够在自己以往小确幸的基础上,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重新提炼和筛选,找到适合本土化教学提质的方法与策略,我感到非常满足,也很感激能拥有这份经历。”徐琳说。
邹威凤:“铁娘子”让边疆人民更有“医”靠
齐耳短发、牛仔装、黑色双肩包,这是邹威凤的日常打扮。个头高挑、英姿飒爽的她,讲话声音洪亮,所到之处充满朗朗笑声。“我从小在农村放养长大,性格比较野。当然,适应能力比较好。”她笑言。
2023年4月,身为广州市胸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的邹威凤主动请缨,来到疏附县人民医院开展援疆工作,担任呼吸内科主任。身边人对她的援疆之举表示钦佩,可在她看来,不过是发挥专业特长,帮助新疆患者和医护人员,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邹威凤在喀什。
在同事和患者眼里,邹威凤是一位业务能力出色、做事雷厉风行的“铁娘子”。在接受采访时,有同事打电话来咨询病人治疗方案,邹威凤斩钉截铁地说:“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右肺上叶出现病灶,我们一定要给他拍一个CT,查清楚病情,这样患者才能放心回家。”做事从不拖泥带水,是邹威凤面对工作一贯的态度和风格。
每个星期,邹威凤都会在医院开展培训,指导病人用药和医生如何开展治疗。疏附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吐逊姑丽·阿不都瓦依提说,“医院里专科医师不多,平时都是邹医生手把手带我们进行胸膜腔穿刺术、肺部纤支镜等技术的操作”。援疆期间,邹威凤把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年轻医生,以提升疏附县医疗卫生事业“自我造血”功能。
邹威凤(前排中)与同事进行病例学习。
工作上坚决果断的邹威凤,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谈到上幼儿园的女儿,这名“铁娘子”却哽咽了,泪水在眼眶打转。“没能很好地陪伴照顾她,我很愧疚。”邹威凤说,“广州医生很多,但喀什的医生很少。我的到来,治好了患者们原本治不好的病,这令我非常有成就感,这就是医生的使命,我的孩子也为有一名医生妈妈感到自豪。”
欧云开:让巾帼风采在乡村绽放
欧云开是众人眼中的“拼命三娘”,办事高效、执行力强。援疆前,她有接近20年的乡镇工作经历。2002年,大学毕业的她回到家乡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担任基层干部,“白加黑”“5+2”……这是她多年的工作常态。她负责过招商、教育、妇女、群团等工作,既是业务“多面手”,也是和群众打交道的“行家里手”。“基层工作很棘手,关键要让群众和企业感受到你的真心诚意。”她坦言,多年的乡镇干部经历,让她乐于倾听父老乡亲的声音,沉下心办实事,让工作更扎实。
欧云开在民族“三交”活动中发言。
2023年4月,欧云开被选为中组部第十一批“组团式”援疆干部,到佛山市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任教育局副局长。“接到通知有点意外,但思考2天便答应了。我在家乡工作多年,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伽师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比大。欧云开接手教育工作后,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在乡镇学校走访调研,了解当地教育短板。“硬件改善了很多,但软件匮乏,尤其是老师。”欧云开说,她想当连接佛山、伽师两地优质教育资源的桥梁,让当地孩子享受更好的师资。同时,也想让两地青少年通过舞龙舞狮、佛山秋色、咏春拳等中华优秀文化联结起来,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伽师的校园生根发芽。
“我没有太大的思想包袱和远大理想,就是踏实地为伽师做点事。”欧云开说,尽管过了不惑之年,但她说自己仍保持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无论什么年纪,女性都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
梁燕运:一双巧手护航边疆妇儿健康路
每当小心翼翼地抱着平安出生的小生命,产科医生梁燕运的幸福感便涌上心头。她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派驻伽师县的援疆医生,目前任伽师县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
在佛山工作之前,梁燕运在老家茂名信宜市的多个乡镇卫生院工作了17年。2000年,她刚毕业到乡镇时,卫生院缺医生、缺设备,条件简陋。梁燕运既当助产士,又当手术医师。孕妇异位妊娠、产后大出血等危重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她恐惧过,也有心理压力,但也下定决心提高治疗技术。卫生院没有前辈可以请教,她便慢慢摸索出经验。“把孩子和妈妈的生命放在心上。”这句话贯穿于她的职业生涯。
梁燕运与新生儿合影。
凭着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2017年,她被引进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禅城医院。2023年,医院有援疆名额,需要一个产科副主任医师,梁燕运符合标准,便报名参加。“伽师以农村地区为主,大多是基层患者,我有基层工作经验优势。”梁燕运说。
2023年5月17日,这个日子梁燕运记忆深刻。这一天,她处理了进疆后的第一次产前突发危重手术。当时,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孕妇怀孕7个月,送进科室时身上不停抽搐,呈无意识状态,必须要尽早终止妊娠才能挽救母儿生命。
在伽师县人民医院开放绿色通道、多学科合作下,梁燕运和和产科主任做了紧急剖宫产手术,把产妇从“鬼门关”拉回来。孩子只有1.2公斤,哭声很微弱,像小猫呜咽,经初步处理后赶紧送到新生儿科接受观察治疗。“孩子能降生,已经很幸运了。现在,孩子和母亲都能健康生活。”她补充。
入疆近1年,梁燕运观察到,伽师县的分娩量呈上升趋势,“2022年至2023年,分娩量从2900例增加到3403例,今年上半估计有3000例”。但医院目前仅有10名一线产科医生,主刀二线医生大约四五人,产科医生压力可想而知。尽管个人力量微弱,可梁燕运仍想通过一次次手术、临床治疗和理论学习,以“传帮带”的方式提升当地医生的水平。“我来援疆,总得留下一些东西在这里持续发光发热。”梁燕运说。
谢蓉芝:做患者信赖的“知心人”
查房前,谢蓉芝化了淡妆,并叫周围的同事帮忙看看。“气色好些,病人看着也舒心。照顾患者不能蓬头垢面”。细致除了在妆容上,也体现在护理过程中。
谢蓉芝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23年,51岁的她决定援疆,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肿瘤内科护士长。“家人都支持我的决定,孩子毕业工作了,没太多要顾虑的。特别是我家婆,她让我安心进疆,不要有后顾之忧。”她说,敞开心扉沟通很关键,对家人、患者均是如此。
谢蓉芝(左二)向年轻护士讲解护理操作规范。
这几日,谢蓉芝查房时,当地一名做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反馈,味觉退化。“即使尝不出味道,也不要在饭菜里放大量的盐,对肾脏不好。有没有想吃的,我给你带来。”谢蓉芝叮嘱道。当知道患者曾在深圳生活,想吃广式肠粉。她马上托身边的朋友和广东援疆干部多方打听,辗转找到一名会做广式肠粉的厨师,这令她喜出望外。隔天,她为患者送上一份热腾腾的肠粉。患者满足的笑脸,让谢蓉芝很欣慰。“患者的要求,我力所能及的都满足。”
惦记着患者的需求,脸上时常挂着笑容,谢蓉芝多年如一日。“病人是我的朋友和老师。”她说,正是和病人接触,她的护理技术才会不断提升。在广东,谢蓉芝会为患者举办生日会等活动,庆祝他们度过阶段性的难关,也让沉闷的病房多一丝生气和喜悦。她跟患者组建了微信群,在线上为大家打气,和出院后的病人一起登山、郊游。
“没有情怀的治疗是没有灵魂的。我的愿望是努力让病房变成‘迪士尼’,让患者带着旅游般轻松的心态接受治疗。”近几年,谢蓉芝注重安宁疗护,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等服务。援疆这一年,她把这套理念方法向喀什的同事普及。“即使是重症患者,也要尽可能让他们淡化对疾病的恐惧,提升生命的质量,从容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马书娟:荒漠里盛开的“马兰花”
“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这首《马兰花》童谣在新疆传唱甚广。生长在戈壁滩上的马兰花寓意顽强、美丽。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援疆教师马书娟就被大家比作“马兰花”,孩子们说她是学校里最和蔼可亲的老师。
从教30多年来,马书娟一直怀揣着援疆支教的梦想。带着这份情怀和热爱,2023年1月,马书娟响应教育部第二批“组团式”援疆号召,加入东莞市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前往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支教三年。身边很多人不理解,临近退休,为何还要远赴千里援疆?马书娟的初心很纯粹,“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马书娟与学生木妮扎尔·阿布都塞米合影。
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马书娟接任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倾注大量心血。由于父母文化水平及诸多家庭原因,班里多数孩子缺乏管教,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有待提高。为此,马书娟实行“大法官”“卫生部长”和各科课代表负责制,并充分利用班会课、团课、午间读报课,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此外,马书娟还经常与家长和学生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在她努力下,11班的班风班貌有了明显的改变,班级的英语成绩也从接手时的全级倒数第一到期末时名列第一。
作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义教英语教研副组长,她每次听课后都热心地与青年教师们交流研讨,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辅导徒弟杨雪彤参加第三师青年教师课堂大赛获二等奖。
“我在孩子们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感觉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在马书娟看来,援疆支教是修炼,是经历,是体验。“我会继续把自己的光和热洒在南疆大地,为南疆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她说。
【策划】林佳 黎妙娟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袁瀚 南方网、粤学习 记者李健鹏
【设计】曾梓毅
【图片】受访者供图
【通讯员】广东援疆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联合出品